四川在线消息(黄远德 宜宾频道 曹洋)盛夏时节,在宜宾市高县罗场镇春茗片区,青山环抱下,一垄垄茶树与竹林为邻,从山头山脚延伸向山谷;在春茗村西北,则是在川南地区都小有名气的林湖茶花基地,超过300万株花卉苗木在此“争奇斗艳”。与罗场镇毗邻的蕉村镇、落润镇,万亩桑树连绵成海,蚕农们看到到账的第二批“茧款”,脸上乐开了花。
立足本地生态优势,高县形成了“茶海+花海+桑海”的特色产业结构。山区的“三片海”如何发挥优势,持续为村民致富增收、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记者近日进行探访。
技术+公司 “茶海”提质增速
据了解,春茗片区是罗场镇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规划的四大片区之一,由春茗村、光辉村、羊田村、顺江村4个村组成,片区茶叶面积近2万亩,是高县茶叶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
中心村春茗村自古以来就有茶叶种植的传统,但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发挥中心村带动作用是摆在片区面前的首要难题。
春茗村党总支书记唐祖云介绍,当地和科研院所、农技部门展开合作,在技术上更新了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太阳能防虫灯等设备,并逐步更换种植了黄金芽、蒙山九号等优质品种。
为保证茶叶质量,春茗片区还逐步推进茶叶的统防统治。据统计,2021年,片区统防统治面积已超过5000亩。
“现在我们这一般鲜叶可以比市场上多卖10元一斤,而像黄金芽等优质品种,则可以多卖40多元。”春茗村村民刘汉琴介绍,作为摘茶能手,她有时一天能采摘十六、七斤鲜叶,收入十分不错。
目前,高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超33万亩,去年,该县实现年产干茶2.7万吨,综合产值突破70亿元,46000余户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超万元,带动5万余人巩固脱贫成果。
塑形+缩微 “花海”升级转型
罗场镇的林湖片区,面积达1.5万余亩,主要涵盖兴场、林湖、桐林、天堂4个村。目前,该片区茶花超过300万株,花蝴蝶、花瓜芙蓉、童子面……上百个品种,争奇斗艳,年产值上千万元。
在林湖村村民李温华的茶花园里,排立着形状整齐的茶花树,有的是圆球形、有的是宝塔形,一眼望不到头,蔚为壮观。“刚开始的时候,不管茶花树长成什么样子,都不愁卖。”李温华介绍,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只有‘塑形’茶花才有市场。“截至今年6月,仅茶花树的销售收入已超10万元。”
“我们必须主动求变,不仅为花‘塑形’,而且还要‘缩微’。”林湖村党支部书记邹明书介绍,所谓“缩微”,就是将茶花等植物做成盆景,形状上是将茶花树的由大变小,导向上是将茶花树从景观树、行道树变为家庭景观树。“这也为村民拓展产业方向、增收渠道提供思路。”
更多的新品种也在林湖“花海”试种开来。“我们还要配套种植樱花、红枫等品种,以形成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四季赏花的万亩花海。”邹明书说。
在高县,“花海”经济也发展出来多个版本:春日胜天镇万亩李花盛开,白色“海洋”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大雁岭赏花经济转型,实现“花好又常开”……一片片“花海”成为乡村振兴的绚丽底色。
智能+标准 “桑海”提档升级
7月1日,高县蕉村镇第二批次鲜茧正式开售,蚕农们一大早就来到蚕茧站排队售茧。卸货、装框、上秤、评级、登记、开票……短短几个小时,一框框色泽白皙、颗粒饱满的鲜茧就堆满了收购点。
“今年第二批我养了9张蚕种,今天卖了快2万元。”蕉村镇联合村村民曹卫金说,自家种了27亩桑园,每年养蚕的收入就能超过10万元。
据了解,蕉村镇现有桑园面积1.84万余亩,干茧产量可占全县16%,综合年产值6000余万元,是高县以及全国优质茧丝基地重镇之一。
蕉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采用“公司+村集体经济+共育室+蚕农”的方法进行管理,实现产销一体化和技术支撑保障,保障了蚕农致富增收。
黄本雨是吉新村有名的养蚕大户。他介绍,承包经营村里的小蚕共育工厂,按照每张纸80元收取共育费,10元作为承包费交给村集体公司,村集体公司依托其共育技术和饲养经验,共育“双量”不断提高。“每年光靠小蚕共育我都能收入11万余元。”
在联合村,当地将合作社桑园由村两委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和小蚕共育工厂智能化、标准化发展,增强了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能力,2021年联合村村集体年收入达11.8万余元。
据悉,高县是“中国蚕桑之乡”,桑树种植面积23.5万亩,近10万蚕农,近年来,该县把发展蚕桑产业与推动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