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三个切片,解码宜宾长宁乡村振兴先进县密码

2023-03-15 12:51:28来源:川观新闻编辑:颜婧

邵帅 宜宾观察 王扬 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

3月14日,惊蛰已过,春雷乍动,雨水增多,行走在宜宾市长宁县竹乡大地上,青山绿水环抱良田沃土,田间地头万物生机盎然,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展现在眼前。

这片大地上捷报频传:2022年长宁县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梅硐镇泽鸿村等4个村获评“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宜宾长宁屡获嘉奖的背后有何奥秘?

保障粮食供给,促进稳粮兴渔新布局

撒网、放饵、收网、提笼……记者走进长宁县桃坪粮食(稻虾)现代农业园区看到,虽然水稻还没插秧,种养户宋竹青就已收获了一批川南早虾,“作为全国最早上市的小龙虾之一,正月初六就已开始起虾上市。”

长宁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梁告诉记者,稻虾现代农业园以百里淯江为轴,建设核心区2个镇,升级改造重点区7个镇,带动发展辐射区4个镇。此外,还投资建设了9座提灌站、引水灌溉系统配套设施、管道维修整治等项目,以及新建产业路10公里,保障稻虾基地宜农宜机宜虾业。

“发展稻虾现代农业园区对我们当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王梁介绍,有利于原有稻虾养殖产业扩面增量增效,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带动周围五个村连片发展;投入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使村民受益,村民还可以就近就业,不用再外出务工。

大林村二组村民陈君石就是最早的一批种养户。2016年,在成都、重庆等地了解小龙虾市场行情后,他返乡创业。“有车有房有存款,一家人过得非常幸福。”谈起现在的经营状况,他非常高兴,说儿子也返乡开始从事养殖业,后续将扩大规模,“计划年内从现在的50亩发展到100亩。”

当下,长宁县将竹海镇桃坪片区打造为“稻渔共生+竹海农旅融合”示范区,将有全国唯一的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北部有连片稻田和南部有成片池塘的龙头镇打造为“稻渔共生+珍稀鱼类”示范区,建设长宁长江上游珍稀鱼类现代农业园区。

数字经济助力,打造现代化农业园区

贵珍家庭牧场监管牛只数40头、2号栏正在投放饲料……在长宁县开佛牛现代农业园区,一个电子显示屏上的实时图像和数据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生态牧业数字经济管理运营服务平台,可以监控全县养牛场的实时数据。”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平台,实现了畜牧主管部门信息平台的“数据流”、畜牧企业监管平台的“养殖流”及银行及保险平台的“资产流”三流合一。此外,经过平台整合体系,一二三产业得到全线贯通,实现订单式养殖。

据了解,该平台具有肉牛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分析,牛只监管等功能,可实时监测肉牛“在不在”“健不健康”“赚不赚钱”,通过牧业服务平台营运可解决肉牛养殖牛源紧张、融资难、融资贵、服务营运体系薄弱等产业核心痛点问题。

近年来,长宁县不断建设具有设施装备配套完善、产品加工链条完备、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色的牛现代农业园,依靠生态牧业数字经济运营管理平台,搭建了“牛源供应、饲料采购、技术服务、抵押融资、销售加工”全产业链平台,依靠肉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依托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惊蛰雨露未干,一片片球盖菇已悄然钻出泥土,给翠绿的楠竹林抹上一缕丰收的红褐色……记者在梅硐镇泽鸿村林下复合菌种植产业基地里看到,村民们正忙着将新鲜的球盖菇采摘、分拣、包装,这些球盖菇将以约16元/斤的价格批发给商家。

乡村振兴不仅要依靠传统产业,更要着眼当地资源合理开发,实现“多条腿”走路。譬如,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泽鸿村依托竹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村特色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泽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蒋立新介绍,该村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产业,采取“专合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发展林下竹荪种植,建设300亩楠竹林菌复合经营示范基地,带动200多名群众就业,实现户增收5000元、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

同时,红色研学旅游也在加快发展。村集体企业负责运营余泽鸿故居AAA级景区、中共川南特委会陈列馆、红军客栈等运营,单是红军客栈去年就实现营收120余万元。

“我们将坚持以发展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泽鸿村党委副书记田桥说,依托于泽鸿故居中共川南特委陈列馆,该村成功打造了国家3A级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同时将村闲置资产改建为竹笋加工厂、竹扇厂,形成村级固定资产,通过“厂房租赁+大户经营+村民务工”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