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宜宾成功入选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美好宜居城市、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全国数字百强市;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5.76亿元、居全省第3位;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2404.7亿元,居全省第3位。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宜宾市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精准施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努力。
聚焦要素供给,破解发展瓶颈
资金、土地、人才等是民营经济的资源要素。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需要强化要素供给,破解民营企业发展瓶颈。近年来,宜宾市全力强化要素支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宜宾市创新设立民营经济专项资金,制发《民营企业贷款贴息办法》,用真金白银引导民营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向智能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切实减轻企业运营、融资、用工、水电费等负担。在全省率先设立专门支持个体工商户担保产品“支个保”,为664户个体工商户担保贷款3.2亿元。建成投运“宜融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组织召开银企融资协调会8次。
为鼓励民营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满足民营企业的用工需求,宜宾市全面推广“宜就业”线上服务终端,推进“宜就业”驿站建设,努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目前,服务终端共注册企业(雇主)1.61万家、实时在招岗位31.83万个,建成规范化零工市场15个,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95万人次。
此外,宜宾市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全力推进“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切实推动产业园区区域评估工作,有效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简化了用地流程,降低了用地成本,推动“项目等地”转变为“地等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目前,已供地9414亩。
优化政务服务,助推企业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面临着审批流程繁琐、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难题。为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宜宾市聚焦政务提效,构建高效涉企服务生态。
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统一全市政务服务场所新建改造、事项规范等工作标准,实现市本级事项100%进驻。创新园区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梳理出150余项动力电池产业链服务事项,实现用工、人才、金融、法律、政策等资源集聚成链,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创新开展“局长跑流程”活动,积极组织31个市直部门、12个县(区)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采取“陪同办”“驻窗办”“亲自办”等方式,亲身体验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通过转换角色、变换视角,“沉浸式”体验办事流程。各部门负责同志以活动为契机,通过“面对面”接待服务办事企业,全程“手把手”指导办,认真查找优化流程、压缩时限、精简材料等方面突出问题。
此外,宜宾市政务服务和非公经济发展局坚持以惠企政策落实作为工作落脚点,推动政策精准落实,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撬动作用。线下在市本级政务服务大厅、县(区)政务服务大厅和园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惠企政策专窗”13个,面向企业提供惠企政策咨询、引导帮办、宣传解读等“一对一”贴心服务线上托“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宜宾分站点,打造助企纾困专区,上线高频事项服务指南、惠企政策、政策解读、免审即享、申报指南等功能。通过优化惠企政策专区,帮助民营企业快速、精准匹配所需申报的政策,实现政策信息“一图读懂”。
强化法治保障,构建公平透明法治环境
法治,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对于构建公平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宜宾市将法治保障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为民营企业发展和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
一方面,构建司法服务体系,成功打造全省第二个、川南首个高能级法律产业集聚区——宜宾三江中心法务区,集法律服务、司法审判、法律监督、法治实践为一体。引入89家法律服务机构、922家企业、10家在宜高校入驻,设立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外来企业投诉等窗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免费公共法律服务。创新建设“宜破通”系统,推进破产审判“繁简分流”。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修订《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办法》,开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清理妨碍公平竞争政策文件106件、其他措施30件。开展知识产权执法“春雷”“铁拳”“蓝天”行动,查处假冒专利等案件18件(假冒10件、侵权6件、地理标志2件),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张楚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