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翠屏:盛夏“热”力足 乡村“火”出圈

2025-06-30 17:13:3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眉灵

盛夏时节,漫步翠屏北域,丰富的农文旅资源吸引来各地游客,美丽乡村生机勃发。永兴镇藕海莲叶接天,白花镇赵一曼故居镌刻红色记忆,金秋湖镇茶园智能喷灌赋能发展,金坪镇金兰花谷里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这片土地以特色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着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翠屏实践”。

思坡蓝莓

激活“美丽经济”新活力

永兴镇“西部藕海”万亩荷塘,是翠屏北域亮眼的名片之一。一年一度的“荷莲文化节”已成为区域文旅盛事,吸引着八方游客。人们在此赏荷采藕、品尝荷叶饭、莲子羹等特色美食,深度体验荷莲文化的魅力。当地围绕“一朵荷花”做足文章,持续打造春赏油菜花海、夏观接天莲叶、秋品荷叶茶香、冬品荷花美酒的全季旅游体验,开发莲子、荷叶茶等商品,打造集餐饮、民宿、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成功延伸了产业链条。仅2024年,该镇通过荷莲主题文旅活动就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超2000元,将“美丽资源”真正转化为“美丽经济”。

同样人气爆棚的还有思坡镇月寺村月染蓝莓基地。精彩的民俗表演、丰富的特色产品展销、趣味十足的蓝莓采摘体验,不仅带火了当地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与特色餐饮等业态,更初步构建起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永兴荷花

绘就“红绿交融”新图景

在白花镇一曼村,赵一曼故居庄严肃穆。自2021年全新开放后,这里已迎来干部群众、学生团体等超十万人次,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故居创新开展“红色阅读”“红色家书”“解说员PK赛”等主题活动,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游客离开时,还会在游客中心挑选心仪的红色文创产品。折扇明信片、帆布包、车载香薰、钥匙扣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其中,融入赵一曼元素的帆布包、钥匙扣、车载熏香、木质小夜灯备受青睐,常常供不应求。白花镇组宣委员郑丽萍说,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让更多人在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一曼村不仅流淌着红色血脉,更是绿色产业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3000亩油樟、2600亩竹子、1200亩油茶、1500亩特色四季果园绿意盎然,百亩药圃中辛夷、桔梗等植物生机勃勃。春赏桃花、夏品李子、秋摘梨子、冬尝橘子,四季果园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一曼村成立曼香集体经济公司和竹樟产业支部,采用“产业支部+国资公司+村级平台+农户”模式,实现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优势互补、相互赋能,绘就“红绿交融”的文旅生态新图景。

白花早虾

展现乡村发展新面貌

在金秋湖镇“金秋茶乡”农文旅基地,智能喷灌系统正精准呵护着12.68万亩生态茶园。作为翠屏北域城乡融合关键节点,依托“一水一叶”等两大核心资源优势,加快打造“叶落知金秋、半湖茶月光”文旅目的地,将茶叶变园区、茶园变景区、茶企变游区,形成了以“宜宾早茶”为轴春日茶花观光游、夏日茶文体验游、秋日茶果采摘游、冬日茶食休闲游的“四季”旅游发展格局,赋予了“早优双绝”更加美好的意义。2024年,川茶集团电商基地成交总额已突破6000万元,“金秋飘雪”等明星产品供不应求,樱花基地、新马果园、川茶科技园等地游客络绎不绝,羊杂汤、小龙虾、蜂糖李、耙耙柑脱颖而出,让茶文化与田园风光深度交融。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坚实的配套支撑。白花镇坝上村小龙虾交易服务中心自今年2月投入使用后,迅速成为川南地区重要的小龙虾集散地,全镇12个稻虾专业合作社与200余户养殖大户紧密协作,年外销小龙虾超5000吨,产品畅销川渝,远销江浙、湖北等地。同样,白花镇白安社区的现代粮油产业园区也在积极争创五星级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内大米加工中心已完成设备调试。据园区负责人凌惠强介绍,通过精细加工提升大米品质,整合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翠屏区按照全域旅游布局思路,深入实施“文旅+”“+文旅”发展战略。在农文旅融合领域,依托竹、茶、油樟等优势农林产业,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38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9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44万人次,收入达151.6亿元,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量质双升。”翠屏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翠屏区将持续在农文旅产业升级、服务优化、宣传推广等方面发力,充分展示乡土文化、农村新貌与文明乡风,加快推进农文旅基地建设,全力构筑村景、山景、田景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美丽画卷。(秦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