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观察 侯晓梅 曹洋 张梦露
“我们这款纳米粉衍生的胶体溶液,防雾耐久性达到2年3个月,远超此前330天的记录!”9月28日,在2025年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四届“双创”大赛新能源产业赛区(四川宜宾)决赛上,崔洪涛和团队带来的项目“一种小于20纳米核壳结构纳米粉及其应用”凭借突出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评委关注。
谈及项目的核心优势,崔洪涛介绍,团队研究了独特配方,可以利用光伏切硅片的废料生产纳米粉,“这些废料一吨成本顶多1000块钱,我们做成纳米粉后价格至少达到千万元每吨。”在生产设备和工艺上,团队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相比于日本的竞争对手,我们的设备是团队自主组装的,再加上创新工艺,设备价格仅是对方的几十分之一,综合成本更是低至对方的百分之一,这让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项目正处在走向市场推广的关键阶段,主要应用于汽车和光伏领域,这两大领域恰是宜宾的支柱产业之一。”崔洪涛说,该项目与宜宾新能源产业布局高度契合,能有效促进产业补链强链。崔洪涛表示,团队将纳米粉做成衍生品胶体,主要用于防雾自清洁,“防雾功能在汽车后视镜、挡风玻璃方面应用广泛,能提高雨季行车安全性。自清洁功能则主要用于光伏玻璃,正好适配宜宾的产业需求。”
为何选择宜宾落地项目?“除了产业配套,电价也是一个突出优势。”崔洪涛说,项目生产至少需要2兆瓦的电力,而宜宾的电价仅为全国一半。他算了一笔账,在外地,每月的电价成本大约为25万元,是人力成本的一倍,在宜宾生产能大幅降低这部分核心支出。
在此次大赛期间,崔洪涛团队已与宜宾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考察厂房选址,为项目落地开展更深入的洽谈。”崔洪涛透露,团队想把在宜宾节省下来的电价成本,部分用来做光伏板,减少电力消耗,“相信在宜宾这片热创业土上,我们的纳米粉技术能快速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