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宾珙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党政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三位一体的工作原则,对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全域探索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机制,切实提高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走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据悉,严格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要求,通过自动放权、自发成立、自愿参与、自主运转、自治管理、自助服务、自我教育、自觉监督、自强发展等“九自路径”,持续将“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抓实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重点抓住自发成立、自治管理、自助服务、自觉监督“四个关键”,引导文化能人、民间知名人士、社会热心人士、专业文化人才等积极参与,吸纳各类农民文化团队230余个,乡土文化人才1860余人,各类演艺人才3300余人,组建县级农民文化理事会1个,乡镇农民文化理事会13个,村级农民文化理事分会161个,实现对全县60个贫困村全覆盖。
建成了“村级为基础,乡镇为骨干,县级为引领”的理事会体系,汇聚了强大的农村社会文化力量,形成了以群众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协同机制,激发了群众筹办文化、参与文化内生动力,保障了群众文化需求,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和谐,百姓称为“人才荟萃的好平台、文化活动的大舞台”。目前,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上榜为国家示范项目,写进了四川省委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坚持品牌引领,创建区域文化品牌和活动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增添群众文化发展新动力,被授予川南二胡之乡、全省健身广场舞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罗渡苗族乡),打造了“红红火火过大年”“文化赶场”“苗族花山节”“赶苗场”“苗年节”等一批具地域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余坪岭 陈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