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委网信办正式印发《四川省第三批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选编(2023)》。其中,“宜宾市兴文县:构建现代农业模式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入选智慧农业类典型案例。
兴文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和川渝滇黔黄金节点,幅员面积1380平方公里,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是全国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县。面对特定的区位条件以及县域资源,当地在推动农业转型、改革农事服务模式方面具体有何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近年来,兴文县深入落实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工作要求,立足农业科学化、高效化、数字化发展需求,依托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利用自动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现代农业服务基地,创新构建“互联网+农事服务+电商销售”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形成统一育苗、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统一售卖的“六统一”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在兴文县智慧农业运营中心,管理平台实时更新着土壤墒情、温湿度等业务数据。“我们可以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远程监控育秧育苗的情况,实时掌握业务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同时我们开发了手机应用端,只要有网络,在家里也能及时了解秧苗培育情况。”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兴文县“五中心”依托智慧农业数据运营管理平台,充分整合大米加工、农机服务等业务,有效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助力数字乡村发展。
在兴文县五中心,“泸硒、水泸坝、僰海”等品牌大米陈列于大米加工中心一楼。“我们统一开展水稻烘干和大米精加工作业,改变了传统的稻谷晾晒模式,解决了水稻烘干仓储问题。”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加工区域配置稻谷烘干机6台,仓储能力约120吨。大米加工中心利用自动化、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全程采用智慧化管理,可精准监控加工过程,实时收集数据,确保大米品相、口感高质量,助力树立品牌形象。
“五中心”还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搭建智慧化管理服务平台建成了育秧育苗中心和全程机械化服务。在育秧育苗方面,育秧育苗中心可培育水稻秧苗3-4批次,覆盖约4000亩农田秧苗需求,非育秧季节还可培育菜苗、中药材苗、速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提高设备利用率。
在农机服务方面,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开展机耕、机播、机收、农机维修、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有专业维修工人4人,机手6人,签约服务对象28家。同时开发配套农机服务应用APP,实现“线上下单、线下服务”,为农户一站式地解决了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服务和面临的困难,实现高效的农耕作业机械化服务。
兴文县“五中心”实现多渠道助农增收。通过搭建智慧农业应用平台,邀请电商企业入驻,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利用交易渠道的销售数据,借助智慧农业数据运营中心对农特产品的热销地区、销量走势、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分析,为市场供需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此外,利用成熟电商平台,将农特产品进行网售和网红直播代销,再与县内外大型超市、米面大型直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稳定粮食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可溯源。
据介绍,兴文县投资1000万余元建成兴文县“五中心”,有效整合了农业服务资源,有效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助力数字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