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宜宾市民营经济和政务服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将服务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部门主责主业、主攻方向”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力营造民营经济发展宽松环境,积极扶持本地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高位增长。
2024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1101.97亿元,居全省第3位,增长8.1%、居全省第3位,占比65%、居全省第2位。1—6月全市民间投资增速为4.4%、居全省第8位,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9%。
激发活力,营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
(一)深化便民利企改革
深入开展“综合窗口”改革,建立前中后台工作运行机制。在政务大厅设立综合前台,增配业务工作人员,将大厅所有业务办事指南、排号系统汇聚到前台,提供资料准备、取号排号、咨询问答等导办服务。推行中台“一窗通办”,整合部门职能,按照办事事项设置综合窗口,目前,已实现不动产权证、缴税、企业开办等“一个窗口”办完“一整件事”,全市企业开办网办率达到90%以上,办理建筑许可时间压至7—35个工作日办结,留抵退税平均时间控制在1个工作日内。优化后台分类审批,通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后台审批时限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督促,加快“一窗通办”系统建设测试,完善各项模块功能,推进该系统向县(区)乡镇延伸,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确保事项快速及时办结。
(二)延伸供给一流政务服务
组织召开五类产业空间政务服务推进会,专题研讨提升五类产业空间政务服务水平。印发《宜宾市五类产业空间政务服务提升工作方案》,通过推行“一窗”式综合服务、自助服务、远程服务、帮办代办上门办等服务模式,推动涉企生产经营的科创、政策、金融(商务)、法治等服务进驻产业空间服务场所,为企业提供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策支持、企业维权等全链条增值化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平台、服务方式和服务载体,提升办理质效,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今年已在6个园区开展集成式政府服务改革试点,计划2024年重点打造30个五类空间政务服务试点(含6个专业楼宇政务服务试点),2025年完成50个“政务+产业空间”试点。
激活动力,构建惠企助企的政策环境
(一)强化金融服务
主动上门宣传金融政策并摸排融资需求,推广“民企首贷通”融资对接平台,由供码银行优先匹配融资需求,实现48小时内快速响应企业融资需求。截至6月,全市金融机构累计走访对接1.2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民企首贷通”平台促成融资超4亿元。组织召开全市2024年半年银企融资对接会,民营、乡村振兴专题银企融资协调会,畅通银企合作对接渠道,提升金融服务企业融资对接率和覆盖率。截至4月,全市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06.01亿元、新增161.89亿元。
(二)加大市场主体扶持
围绕本土民营经济“四个门类”,高质量建立机会清单常态化发布机制,为本土民营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发展场景。今年发布第一、二、三季度本土民营经济机会清单共125个,计划投资金额61.17亿元。搭建“银政担企”产融对接平台,创新制定《民营企业贷款贴息办法》,截至6月,累计为630户企业发放贴息约1.1亿元。持续推广支持个体工商户融资无抵押担保产品“支个保”,为694户个体工商户提供担保贷款3.65亿元。2024年1—6月,新增“个转企”326户,其中公司制企业占比94.48%。
增强定力,打造尊商护商的社会环境
(一)着力营造重商氛围开展优秀民营企业评选活动,高规格表扬优秀典型,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栏、电子屏、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形式多方展示优秀民营企业形象。2023年以来开设《宜宾民企“大咖说”》《民营经济大有作为》等4个专栏,推出重点稿件310余条(次),其中短视频63余个,全网总传播量265万以上,形象生动讲好企业和企业家故事,鼓励更多企业家干事创业,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商、重商、亲商”的浓厚氛围。
(二)依法保护民企权益修订完善《宜宾市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办法》,聚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定期公布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全面依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优化完善全覆盖联系走访服务机制,通过早餐会、座谈交流、企业服务热线等政企沟通渠道,打造企业诉求收集“线上+线下”双通道,分级分类建立企业维权台账,及时跟踪督办、入企回访,确保企业问题限时办结。1—6月,各县(区)累计走访县域民营企业5587户,解决企业诉求157件,挽回经济损失1.64亿元。
下一步,全市民营经济和政务服务系统将坚持聚焦本土民营经济发展主攻方向,通过加大扶持民营市场主体,持续实施“百千万”企业家培育工程,推进设立“民营企业家日”等举措,营造更加可感可及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宜宾市政务服务和非公经济发展局 曾倩文)